Quantcast
Channel: 慕霞热忱欢迎您的光临!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9

二月文学社助我故乡圆梦

$
0
0

二月文学社助我故乡圆梦

霞/ 转

 

 

                                   

                       为慕霞(右2)拙著《情漫丘壑》发言的老师:

                      王中琪(左1)、徐作仁(左2)、马东梅(右1)

        

                       慕霞诗文选——《情漫丘壑》

 

                            徐作仁老师在会上发言

   

    前记:20161月10日上午,重庆江北区作协主办,二月文学社承办了2015年先后出书的五位作者的作品研讨会。他们是陈晓剑、许峰、徐作仁、阮洁、温容光(慕霞),现我特把有关研讨会的发言与照片传到博客上,与朋友们分享!

    

(-)霞的发言:

 

                                                            慕霞在会上发言

 

 

《情漫丘壑》

 ——故乡圆梦

                       

 

说来也怪,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成了我的追求,我心中永恒的梦。

我退休以前,一直在铁路学校工作。1995年以后,每年的暑假都想去要一张铁路乘车免票,与家人一道去旅游。离开喧闹的城市,去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去领略悠久的中华文化;去感受祖国的日新月异……抽时间再把我所见到的如诗如画的风景与祖国的巨变写成日记或拙稿,传在慕霞新浪博客上,与朋友们分享!

2008年9月底返渝后,在良师益友们的介绍与帮助下,我先后参加了重庆通俗文艺研究会、重庆新诗学会、重庆初春二月文学社,得到了不少老师的赠书。这些宝贵的精神食粮为我在追梦的路上助了一臂之力,也坚定了我向他们学习的决心,出版一本拙著来报答培养我的祖国,哺育我的故乡与亲人,关心与帮助我的良师益友们!

为了圆我的梦,实现女儿为我出书的承诺,在陈启春社长和罗华英与徐作仁等老师的倾情关注与帮助下,出版了这本慕霞诗文选——《情漫丘壑》!它纪录了我的人生轨迹,反映了我的思想情感和我的悲欢离合。尽管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也或多或少地表现了一些不同时期的社会状态,他乡的风土人情……

因我的笔拙,书中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我希望在坐的良师益友们多多的批评指教,我一定虚心地向你们学习,并加以改正,好为我的拙著《情漫丘壑》添辉生色,让它更加完美,更加圆满,更加令人注目,更加令人喜爱!

谢谢大家!

                         

                                      2016.1.6.于山城长江

                              2016.1.10.重庆初春二月文学社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二)马东梅老师的发言:

 

马东梅老师在会上发言

 

 

笔底烟霞,胸中丘壑

                   ——读温容光老师《情漫丘壑》有感

 

    邂逅一本好书,如同走进春之旷野,可游目骋怀,仰观星河灿烂,俯察万类自由;又好似置身秋之山林,可品幽兰微发,可赏无边落木;还仿佛矗立水岸,听涛声阵阵,看落霞满天。沏清茶一盏,静静的读一本至情至性之书,无疑是人生中一种别致的享受。我有幸邂逅了温容光老师的《情漫丘壑》这样一本好书,在质朴温情的文字间游走,触碰一颗晶莹剔透的心灵,我看到了人性之光,发现了人伦之乐,感受到了自然之趣,领悟到了人情之美。

    有人说,幸福,就是你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所以,温老师是幸福的。

    她把自己融入自然,扣动流水之弦,书写物我两忘之境;她在祖国的美丽山水之间流连忘返,去感悟生命的律动。一个热爱和沉醉于大自然的人,在心性上一定是个纯净的人。她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分光阴,对一片树叶,一棵小草都有着柔软的情怀。她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聆听天籁,享受自然的乐章,沉浸于天地万物带来的乐趣。这是一种大智慧。

    她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自我反省与对灵魂的深刻审视中,完善自我,建构了一个和谐的螺旋式上升的内宇宙。她写患了绝症的父亲千里迢迢来看自己,而自己却因为在特定的时代和特殊的年龄里,未曾理解和领悟到父亲的爱,未曾完全尽到一个孩子的责任而后悔自责。在深夜,读此篇章,我双泪长流,不仅仅为“父亲”带病千里探子的深情,还为作者在时光的河流里,溯流而上,去发现过去的岁月里那个不够成熟的自己而感动。她隔着遥远的时空终于看清楚那时那地的自我,这份悔恨和自责就具有了人性的温度,它是一个高尚的灵魂在不断塑造自己的过程中经历的涅槃的痛苦,这痛苦,最后让心灵变成了珍珠。

    作者也满怀善意与感恩之心与他人相处。无论是她们夫妻曾经的学生,还是以前的同事、同学,以及多年未见的亲友、自己的挚爱亲人,她都对他们怀着感激与热情。我感动于她对母亲的孝心。为了让夜里总是起来走动的高龄老母平安,她睡在客厅沙发上。她给母亲做其爱吃的菜,带她游玩,给她仔细的洗澡,种种情节和细节,无不是对人伦亲情至高的礼赞!

    那些历经磨难后微笑着的眼泪在文字里散发着动人的温暖,那些游历五湖四海饱览名山大川的快乐心绪在文字里荡漾出五色光芒,那些过往岁月豪情壮志在文字里发酵出醇厚之味。这是一本丰富的书,它是作者用一生的经历写成,记录了作者的人生和心灵轨迹;这是一本感人的书,它大处彰显家国情怀,书写沧桑历史,小处抒发真情实感,展现出崇高的道德情操。作者用一颗赤诚之心颂扬着真善美,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生信念。

    我认为,书中某些诗歌如果能够在语言上更形象一些,去除概念化的抒情方式,加之作者本身的充沛情感,会更加有感染力。

我虽然和温老师素昧平生,到现在还不相识,但我因此书而敬之佩之,以之为文学之路上的良师益友。谢谢她的好书,话长纸短,难以尽述,仅以此文表达对她的敬意。

 

                                       2016.1.10.重庆初春二月

                                          文学社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三)王中琪老师的发言

 

解渴方知茶胜酒

                          ——读温容光诗文选

                     

 

    《情漫丘壑》是温容光老师的一本诗文选。我在近古稀之年捧读古稀老人的作品,或是因为没有代沟和经历了同样的社会变革,所以倍感亲切。

    诗文选分六个部分,共收诗歌77首,散文66篇,洋洋洒洒,尉为壮观。诗歌从内容看,多是即兴而发,较为随意,不为深奥,但求抒情达意就好。从形式上看,长短不一,短诗居多,新诗为主,没见有格律谨严的律诗。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有意从诗的体式上呈多样化:《赏菊》,《山城是乐园》,诗句排列象七律,但无律句,应归新格律体。《悲痛之念》是首只分行不分节的诗。《登上八达岭长城》是从六字句"想做好汉的我”起句,以后每句递加一字,15行诗的最后句加到了27字,形成一种半宝塔或半梯形的美。《亲近天安门》纯全就是散文诗。其它还有齐整的九字句诗,系列组诗等。作者为了抒发本真感受,不惜重字重韵。如:《十里画廊》

       伫立船头赏佳景,好似身在画中游。

       人间桂林胜天堂,谁不想来天堂游。

    这表现了作者的任性。排比句入诗也增加了诗的气氛。如《献给母校六十华诞的歌》:“您的新生,您的风釆,悠的芬芳,你的娇艳,怎能教游子不热恋。”连用四个排比句后选热恋一词表达对母校的爱就有些别出心裁。

    在66篇散文中,作者以轻松优美的筆触,叙述了乡情,亲情,师生情以及祖国大好河山之美。《山城从血与火中崛起腾飞》,用大篇幅赞美了重庆的发展变化。旅行散记部分,作者去太湖,到北泉,观东海,游桃源,访文化名人,记京味风俗,听见所闻,招来筆底,见证大好河山,抒发心感受,皆成美文。这些散文中排比句连用,也算一特色。如《活着就有希望》,是篇读余华小说的随笔,文中从“我们都应该坚韧的活着”,以下四个排比,接着两个排比,再接三个排比句连用,使语气激昂,语意递进,显示了作者文思迭起。排比句连用为这篇文章的曾经获奖不无关联。

    诗文选中,个人觉得也有小失误。如前言中,断一个分句来作第二个自然段不太好。又如在《难舍难分的友情》这篇散文中,“一幅十全十美的画,在画的左上角附上了以下诗词:咏竹…”。画上的字,或诗或词,均不用"附”而用“题”,且诗和词有别,《咏竹》明显是诗不是词,诗词连用失误。以上个见,无则加勉。

捧读容光老师的《情漫丘壑》,由于作者心中阳光,所见所闻所感所书,皆彰里了正能量。我经四小时跑马观花的阅读,虽挂一漏万,却恰如口干舌燥时畅饮一杯舒心可口的清茶,这感觉是:解渴方知茶胜酒,品读更懂文如诗。期望再读容光老师赏心,悦目,怡情,励志的新作。

    

                                     2016.1.10.重庆初春二月

                                         文学社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参加作品研讨会的全体成员合影

慕霞与新朋友

王中琪老师随拍的慕霞照片

沙龙活动聚文友之力,思想碰撞促文学繁荣

         ——记陈晓剑、许峰、徐作仁、阮洁、温容光作品研讨会

                          马东梅/文

 

     新年伊始,腊梅吐蕊,万象更新,来自江北区作家协会和初春二月文学社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共三十多人于1月10日上午齐聚一堂,在红土地长安华都一茶楼举行了一场热烈的文学作品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由江北作协与初春二月文学社共同举办,就陈晓剑、许峰、徐作仁、阮洁、温容光五位作者的新书《丢不掉的思念》、《俗世记忆》、《坐在时间的对面》、《牵牛花的梦》、《情漫丘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会议由二月文学社社长陈启春主持,江北区作协主席姜孝德和著名小说评论家周其伦莅临现场指导。

     窗外寒风呼啸,室内茶香盈盈,书香阵阵,气氛温暖。新书作者们先就创作理念和成书过程作了介绍。近二十人对作品作了发言,就作品作出了自己的解读,并与文友们展开讨论。

    罗华英首先发言,她亲自参与了其中一些书籍的封面设计和编辑等工作,所以对其中大部分作品都很了解,能比较全面地为大家介绍作品内容和成书经过。二月廊坊分社社长、著名界画家刘汉杰专程千里迢迢从北京回渝参加了研讨会,他首先代表陈晓剑先生对各位作者表示了祝贺,接着回顾了与陈晓剑之间的交往,还就《丢不掉的思念》一书作了精彩评论。这是廊坊分社第一次参加沙龙活动,很有意义。徐作仁用“根情、苗言、花技、实意”概括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经验,并举例具体阐述,又对许峰的《俗世记忆》一书从语言、意象、用词、韵律、感情、主题等角度作了精当的评论。青年诗人张建敏探讨徐作仁的诗集《坐在时间的对面》,脉络清晰,以中国新诗三个阶段的发展和特点来比较分析了徐老师的创作,分析透彻且有建设性。许峰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并以《汲水的人》为例解读了徐作仁的诗歌作品。田贻全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特殊时代的理解来分析了许峰的小说《牛皮菜》,引起了听众的共鸣。娄方榜就许峰作品的卷首语和小说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从对生死的理解开始阐述,结合多年文学创作经验,深入浅出地从技术层面探讨了文学创作,也强调作者对现实和人生的关照和思考。蒋毅的发言诙谐风趣,张俭的发言声情并茂,琚雪对作品的解读形象生动,邓新贵发言言简意赅朴素中肯,杨秀英的发言感情真挚。邹贤海认为为文即为人,称赞许峰的创作多年来能“守拙”。郑维山用《意境扩张是诗歌的灵魂》一文赏析了阮洁的诗《今夜,我们不说爱》,对其诗进行了专业而精辟的解读。温容光讲述了新书的创作目的,对在书籍付印过程中帮助过她的老师们表达了谢意。王中棋和马东梅从作品内容、主旨等角度品读了温容光的《情漫丘壑》,对作者笔耕不辍务实严谨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给予了盛赞。

    周其伦老师在研讨会之前,即在网络上分享了他对阮洁诗集的评论文章《品读阮洁〈牵牛花之梦〉》,在会上,他带来了今年《人民文学》第一期上贾平凹的一篇深度文章,高屋建瓴地指出文学创作应有对文学与人生的思考,比如对当下农村和城市特定人群生存现状的关注与思考,注重创作的思想和深度、动向和意义,切忌就事论事。

    姜孝德主席对研讨会作总结发言时指出,沙龙活动要讲求实效,来了就要有收获。接着他分别用一句话给了新书作者创作方向上的建议,然后特别强调了对文学创新的思考。他说,艺术最重要的就是要寻找自己,文学创作者要从题材和体裁的选择、写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积极作尝试,大胆创新,写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会后,大家一致认为,新书作者们的实践经验,对于自身的文学写作很有启发和帮助;周其伦老师和姜孝德主席的发言,立足点高,视野开阔,很有指导性。江北作协自2015年开展文学沙龙活动以来,与初春二月文学社每月举行一次这样的文学交流活动。活动参与人数较多,影响面比较广,培养了一批文学爱好者,极大地激励了创作热情,也切实地提高了作者们的创作水平,对江北区文学艺术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感谢陈晓剑先生对本次研讨会的鼎力支持,慷慨出资赞助了中午的宴会。我们期待着2016年文学沙龙活动更精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9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